“麵飽店 “與 “麵包店"

"包"本是一個象形字,象人懷胎之形。

(小篆字形,外邊是“?”。中間是個“巳”字,“象子未成形”。

“?”就是“包”的本字。本義:裏)

後來引伸指包、裏、包含、包好的東西,因此以發麵做皮,

以菜、肉等做餡兒的食品也叫包子。

"飽"則是以"包"為聲符、以"食"為義符的形聲字,"吃足"、"飽足"的意思,

如"飽滿"、"飽和"、"飽學"、"一飽眼福"。

飽,厭也。——《說文》

飽,滿也。——《廣雅》

既醉既飽。——《詩‧小雅‧執競》

樂歲終身飽。——《孟子‧梁惠王上》

食不飽,力不足。——唐‧韓愈《雜說》

生為之飽。——清‧周容《芋老人傳》

這樣看來,"麵飽"、"蒜容飽"豈不變成麵條或蒜蓉使人飽足之意?

"包"和"飽"這兩個字的聲調和意義都不同,不應該混用。現在很多賣

麵飽的舖子喜歡在門外掛著一個大大的"飽"字,看見實在教人難受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香港情況:

帶西方色彩的店子會用「飽」,中國式的館子會用「包」;

店子門前的招牌多用「飽」,但菜單為方便閱讀也多用「包」。

本篇發表於 資訊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

發表留言